137-5516-3288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返回列表
交流互鉴享机遇 绿色发展谋未来——第四届湖南国际绿色发展博览会开幕
发布时间:2023-07-28浏览次数:56

2023年07月28日11:04 |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1

第四届湖南国际绿色发展博览会现场。人民网向宇摄

盛夏时节,万物葱茏;绿色湖南,款款而来。

7月28日,第四届湖南国际绿色发展博览会(以下简称“绿博会”)在长沙开幕,为期三天的展会将向世界展示湖南绿色高质量发展成果。

置身于3.1万平方米的会场,绿色低碳新风扑面。

展会上方“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大字横幅,彰显湖南绿色发展决心。

展示区内,涉及环保产业、循环经济、绿色节能的一批“含金量”高、“含绿量”足、“含新量”好的产品与技术,让人大开眼界。

据悉,绿博会自2019年成功举办第一届以来,致力打造绿色发展、创新引领、开放合作、共享互鉴的国际性经贸平台,在推进绿色产业融合发展、绿色产品贸易促进、先进技术转化落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建设现代化新湖南凝聚了国内外资源、多方面智慧。

2

参观者正在了解磨机永磁直驱系统。 人民网 向宇摄

绿色盛宴,十分“有料”

“你看,这就是即将发往所罗门群岛的国内矿山行业首台套兆瓦级磨机直驱系统。”湘电集团展位前,参观者络绎不绝。

虽此次带来的只是磨机永磁直驱系统等比例模型,但因产品功率级别可覆盖国内75%的应用场景,且系统节能效率提高了20%,一经亮相也备受关注。

会场内,400多家知名绿色产业企业“亮绝活、拼实力”,生动展示着绿色环保产业的最新成果。

据悉,本届博览会以“低碳、循环、发展”为主题,设置环保产业、循环经济、绿色节能三大展区,涵盖水、大气、土壤污染治理,固废处置,海绵城市,工业、农业循环经济,资源再生利用与再制造,垃圾资源化利用,节能、新能源等全产业链。

其中在今年特别设置的湖南省长质量奖专区,湖南星邦智能、株洲硬质合金、金杯电工、华菱线缆等企业,尽显“湘军”风采。

除省内一批重点企业和产业园区精装“靓”展、尽锐出展外,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等10多个省(市、区)的企业,及欧洲、东盟、东亚等不少企业,也应约赴会、带“新”来展。

“这款‘呼吸式捕蚊机’是全球首款通过循环捕获、富集并释放自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来引诱并捕杀蚊子的灭蚊产品,可真正做到绿色低碳灭蚊。”在四川绿碳未来科技有限公司展位前,参观者络绎不绝,大家对于绿色环保的夏日“神器”津津有味。

而这只是此次“绿色盛宴”的一角。

湖南省贸促会党组成员、副会长邓罗兴表示,绿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省外企业和国际企业加入,其在促进绿色产业企业加强技术交流、技术创新,技术改革,产业升级上的意义也将得到更好诠释。

3

展馆内,参观者正在了解相关生态环保项目。人民网 向宇摄

交流互鉴,绿满潇湘

绿色发展,湖南作答。

城市固废如何变成城市矿山?汨罗循环经济产业园内的数家企业在此次展会上,给出了“汨罗经验”。

其中位于汨罗循环经济产业区的湖南新基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再生塑料回收加工造粒企业,其通过回收废旧塑料,加工成再生塑料,目前年产值达10万吨,产品销往日化、家电、汽车等领域。

据悉,目前汨罗高新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率超90%,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95%,再生的塑料、铜、铝、不锈钢年均产量可达200万吨以上。

近年来,湖南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决扛牢“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政治责任,持续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生态建设成效明显,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绿色消费蔚然成风。

截止2022年,湖南省已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36家,绿色园区13家,绿色设计产品122个,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16家。以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设计产品为支撑的绿色制造体系逐步形成。

当前,以比亚迪、中车风电、特变电工、红太阳等一批绿色工厂为代表的企业正迅速成长;太阳能光伏电池制造装备、特高压变压器、轨道交通牵引电机等技术产品全国领先;节能电气设备、装配式建筑等产业国内优势明显......

“发展绿色制造、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必然途径。”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吴毅龙表示,要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引领作用,推动数字经济新优势转化成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新动能。

在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围绕新形势、新机遇、新未来,本次博览会还将从政策研讨到技术交流,从项目发布到供需对接,开展不少于10场的论坛与会议,邀请院士、专家、企业嘉宾等共话绿色发展、共谋绿色未来。

“‘以展带会,以会促展’是绿博会这几年总结出来的成功办展模式。”湖南省贸促会党组书记、会长杨爱云表示,希望利用好这个交流合作平台,促进绿色产业企业加强技术交流、技术创新、技术改革、产业升级,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和民生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责编:黄卓、罗帅)